这两天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引发了全网关注,小米市值一天之间蒸发800亿,在为事故震惊哀叹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还能不能相信智能驾驶?
近几年,智能化犹如飓风,裹挟着乘用车、商用车极速推陈出新。根据罗兰贝格发布的《2023年中国商用车自动驾驶白皮书》,我国卡车智能驾驶市场规模会由2022年的50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200亿元。数字激增的背后,是智能驾驶卡车商业化的快速普及。
目前,不论国内还是国外,L2级是智能驾驶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等级。车道偏离预警、防疲劳驾驶检测、AEB(自动紧急制动)、毫米波雷达等等成了多数新车宣传的关键词。很多头部企业甚至让L2级智驾技术成为高端车型标配。
那么,什么样的车才能算达到L2级?用了众多黑科技的加持,驾驶员是否就能高枕无忧了呢?
辅助是前提,智驾不可脱离人
大家想必对智能驾驶等级都略有了解,目前全球普遍采用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J3016标准将自动驾驶划分为L0—L5级,我国在2022年3月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与SAE标准基本一致,但在此基础上细化了责任划分。例如针对L2级,明确其为“组合驾驶辅助”,要求驾驶员承担全部动态驾驶责任;针对L3级,允许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接管驾驶,但事故责任仍然要由驾驶员承担。
除此之外,车企生产的车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自动驾驶级别,需要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不能由车企自己来定——甚至用“无人驾驶”、“完全自动驾驶”这种表述误导用户。L2级必须标注“辅助驾驶”。
看到各类标准、部门针对智能驾驶的分级、规定等,我们不难发现,至少在L2级阶段,针对“辅助”的强调远大于“智能”。辅助驾驶对于个人的意义在于补齐人的不足,在人的驾驶技术不成熟、经验不丰富、对路况不了解,甚至疲劳的状态下,尽最大可能保障行车安全。其次是通过优化驾驶行为,降低车辆损耗和燃料成本。辅助技术不能替代人,只能辅助人,不管是L2级还是L3级,只要车上还有人,驾驶员就要做好准备随时接管车辆。
事实上,在实际运营中,已有不少卡友已经体验过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安全感,我们对多个年龄层的卡友做过相关话题的了解,发现卡友们对智驾技术的看法大体上是一致的:关键时刻这些技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绝对不能过分依赖这些黑科技。
不将智驾神化,更不将智驾妖魔化
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我们还能不能相信智能驾驶?
有网友说,类似的事故总有发生,因为小米品牌和小米SU7的热度太高,所以才会令此次事故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但我们想说的是,与讨论“小米的公关能力”、“小米回应”、“雷军回应”等等热搜,甚至争论此次事故到底是哪一方责任相比,更重要的是让“警钟长鸣”不成为一句空话。
这次事故也不该让智能驾驶蒙上阴影,我们应该警醒的是,电脑虽然强于人脑,智驾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方案在理论上也优于人类,但智能化的升级需要不断训练。从L2级辅助驾驶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技术迭代的跨度极大,几乎是一场极为浩大的革命。而在智驾技术真正能取代人之前,只要驾驶员还在驾驶位上,就要做到时刻保持精神集中,这是对自己、对乘车人以及道路其他参与者的生命负责。
写在后面:
我们要相信智能驾驶,但不能将智驾过度神化,更不能将智驾妖魔化,相信科技会给我们生活和运营带来便利,在现阶段将其作为辅助工具为我所用,维护安全的驾驶环境,这才是技术升级的意义所在。
询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