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车60秒 60秒懂卡车 葱哥咔咔说 企业新闻 硬核视频测评 客车关注 趣味短视频 试驾评测 行业热点 车市解读
精彩视频
专栏 行业热点 侠客勇的武林 车市解读 客车关注 互动问答 葱哥咔咔说 趣味短视频 试驾评测 车主人生 现场直播 60秒懂卡车 葱哥专访 硬核视频测评 纪录片 新车60秒 新车72变 企业新闻 了不起的卡姐
洋葱专栏
列车长图站 侠客勇的武林
首页 > 行业热点 > 详情

小米SU7爆燃后,我们还能不能相信智能驾驶?

04-02 16:01 作者:葱哥 来源:洋葱商用车 编辑:吴斯 阅读量:48

这两天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引发了全网关注,小米市值一天之间蒸发800亿,在为事故震惊哀叹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还能不能相信智能驾驶?

近几年,智能化犹如飓风,裹挟着乘用车、商用车极速推陈出新。根据罗兰贝格发布的《2023年中国商用车自动驾驶白皮书》,我国卡车智能驾驶市场规模会由2022年的50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200亿元。数字激增的背后,是智能驾驶卡车商业化的快速普及。

目前,不论国内还是国外,L2级是智能驾驶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等级。车道偏离预警、防疲劳驾驶检测、AEB(自动紧急制动)、毫米波雷达等等成了多数新车宣传的关键词。很多头部企业甚至让L2级智驾技术成为高端车型标配。

那么,什么样的车才能算达到L2级?用了众多黑科技的加持,驾驶员是否就能高枕无忧了呢?

辅助是前提,智驾不可脱离人

大家想必对智能驾驶等级都略有了解,目前全球普遍采用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J3016标准将自动驾驶划分为L0—L5级,我国在2022年3月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与SAE标准基本一致,但在此基础上细化了责任划分。例如针对L2级,明确其为“组合驾驶辅助”,要求驾驶员承担全部动态驾驶责任;针对L3级,允许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接管驾驶,但事故责任仍然要由驾驶员承担。

除此之外,车企生产的车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自动驾驶级别,需要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不能由车企自己来定——甚至用“无人驾驶”、“完全自动驾驶”这种表述误导用户。L2级必须标注“辅助驾驶”

看到各类标准、部门针对智能驾驶的分级、规定等,我们不难发现,至少在L2级阶段,针对“辅助”的强调远大于“智能”。辅助驾驶对于个人的意义在于补齐人的不足,在人的驾驶技术不成熟、经验不丰富、对路况不了解,甚至疲劳的状态下,尽最大可能保障行车安全。其次是通过优化驾驶行为,降低车辆损耗和燃料成本。辅助技术不能替代人,只能辅助人,不管是L2级还是L3级,只要车上还有人,驾驶员就要做好准备随时接管车辆

事实上,在实际运营中,已有不少卡友已经体验过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安全感,我们对多个年龄层的卡友做过相关话题的了解,发现卡友们对智驾技术的看法大体上是一致的:关键时刻这些技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绝对不能过分依赖这些黑科技。

不将智驾神化,更不将智驾妖魔化

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我们还能不能相信智能驾驶?

有网友说,类似的事故总有发生,因为小米品牌和小米SU7的热度太高,所以才会令此次事故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但我们想说的是,与讨论“小米的公关能力”、“小米回应”、“雷军回应”等等热搜,甚至争论此次事故到底是哪一方责任相比,更重要的是让“警钟长鸣”不成为一句空话

这次事故不该让智能驾驶蒙上阴影我们应该警醒的是,电脑虽然强于人脑,智驾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方案在理论上也优于人类,但智能化的升级需要不断训练。从L2级辅助驾驶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技术迭代的跨度极大,几乎是一场极为浩大的革命。而在智驾技术真正能取代人之前,只要驾驶员还在驾驶位上,就要做到时刻保持精神集中,这是对自己、对乘车人以及道路其他参与者的生命负责

写在后面:

我们要相信智能驾驶,但不能将智驾过度神化,更不能将智驾妖魔化,相信科技会给我们生活和运营带来便利,在现阶段将其作为辅助工具为我所用,维护安全的驾驶环境,这才是技术升级的意义所在。

延伸阅读